近日,有自媒体博主曝出某卤味产品大肠菌群超标,在网络上引发热议,更有自媒体将其与“粪便”联系起来,引起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。
那么,大肠菌群与粪便究竟有何关联?这些食物还能否安全食用?
首先,需要明确的是,大肠菌群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,其中绝大多数对宿主是有益的或无害的。只有当食品中检测到致病性大肠杆菌,如产毒大肠埃希氏菌、伤寒沙门氏菌等,才需要特别警惕。因此,不必谈“菌”色变,更不能将其直接与“粪便”划等号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这次大肠菌群超标事件中,部分营销号错误地将“大肠菌群”与“大肠杆菌”混为一谈。事实上,大肠杆菌是大肠菌落中的一类,其中文正式名为“埃希氏菌属大肠埃希氏菌”,也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居民,其体系庞大,包含150多个血清型,其中既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菌株,也有具有致病性的菌株。在常规环境下它们并不引发疾病,只有通过不卫生的食物、被污染的水源进入人体时,才可能致害。而且,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在70℃以上的高温下便可被杀死。
那么,为什么需要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呢?并非因其本身“罪大恶极”,而是因为它在粪便中含量最多,且容易检测。粪便中除了大肠菌群外,还含有大量其他的有害细菌,甲型肝炎等诸多传染性疾病也能通过粪便传播。因此,监测大肠菌群是否超标,实则是为了给食品、餐具以及环境是否被粪便污染敲响警钟,进而有效防范那些真正危险的有害病菌。
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食品中含有大肠菌群就一定不安全。只要其数量不超过国标范围,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。当然一旦超标,就说明食物受到了污染,不能继续食用。但在此过程中,我们不能过度解读和夸大其词,更不能将大肠菌群超标与“吃便便”相提并论。
总之,大肠菌群超标不能简单等同于食品不安全,更不能与“粪便”盲目挂钩。作为成年人,我们理应有独立思考与明辨是非的能力,莫让流言蜚语轻易左右自己的判断,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,让理性在喧嚣中回归本位。